锡剧大戏考
  

本站共收录人物1005人 收录事件1709条 收录戏考唱词359












计数器

   戏考:锡剧基础知识教学资料





2009-04-17 21:34


锡剧基本知识





第一课 锡剧概述(一)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叶,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后来被誉赞为华东地区三大地方剧种之一的锡剧,终于诞生在江南的太湖流域这块肥沃的水乡平原上。



锡剧扎根于民间,扎根于苏、锡、常一带的农村。早期的锡剧与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一样,表现形式多为穿街走巷的演唱。1913年,苏南各地的商会纷纷成立,锡剧被邀请入城,在上海、苏州等剧场演出,从此,锡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解放前,人们称锡剧为滩簧;解放初期,正式被更名为锡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戏曲事业,锡剧得到了新生,发展极快。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锡剧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之期,专业文艺团体将近有50个之多,不但江苏的大江南北,各个市都建有一个颇有规模的锡剧团,而且,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也都建有锡剧的专业文艺团体。


锡剧深受观众的欢迎,锡剧爱好者遍及大江南北,各地的业余团体难以数计,至今活动仍然十分频繁活跃。



第二课 锡剧概述(二)



据记载,锡剧的萌芽诞生于无锡、常州之间的羊尖一带;又云:当时所演唱的曲调大多是山歌、民歌和一种名曰“簧调”的曲调,在表演形式上也很简单。



锡剧入城后,发展的速度很为迅猛,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形成锡剧的三大地域流派:无锡之戏、常锡之戏、苏锡之戏,颇为规模。



无锡之戏:以无锡城乡为主,代表人物有王彬彬梅兰珍等。



常锡之戏:以常州的城乡为主,代表人物有吴雅童、杨企雯等。



苏锡之戏:以苏州的城乡为主,代表人物有张雅乐姚梅凤等。



锡剧的三大地域流派,不但使锡剧的区域得以扩大,促使演员分赴新的阵地,占领新的领地,而且使各地域流派、各地的演员在艺术上得以交流,从而促使了锡剧的发展。



第三课 锡剧历史沿革



—对子戏



锡剧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



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对子戏”有“单、双对子戏”,进而又有一出戏独立演出的“散对子戏”和合数出为一连贯性演出的“本头对子戏”。演员在田头或打谷场,或用方凳、椿凳、门板、寿材板之类拼成的戏台上演出。《卖馄饨》、《庵堂相会》、《拔兰花》、《借红纱》、《朱小天》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第四课 锡剧历史沿革



——小同场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



“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



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小同场”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由于沪宁铁路通车,这为滩簧进入大城市创造了条件。



第五课 锡剧历史沿革



—大同场



1914年滩簧艺人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



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大城市后。一方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义)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先后从“宣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30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台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狸猫换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时也上演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时装、清装戏。由此,常锡文戏已进入了大同场戏时期。



第六课 锡剧历史沿革



——新生期



抗战爆发后,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逼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



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落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改编了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个剧目。



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此后,常锡剧便简称为“锡剧”。



以后,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走上新路》、《水泼大红袍》、《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等获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多名演员如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获一、二等奖。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



除整理改编剧目和戏曲音乐创新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农家宝》、《姑嫂比武》、《三亲家》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这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第七课 滩  簧



长期以来,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专业人员,也都以为滩簧就是锡剧,锡剧就是滩簧。其实他们将基本概念搞混了。



江南的滩簧并非是指某个地方戏曲剧种,它是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滩簧系统。滩簧系统不但包括锡剧,而且还包括苏剧、沪剧、甬剧等,是产生于江南各地的地方戏曲剧种。



滩簧包容的区域面积很大,不但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有人认为福建、安徽、江西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也都可以列入滩簧系统。



第八课 锡剧的著名演员



一个多世纪来,各地锡剧的优秀演员新人辈出,层出不穷。这些具有相当艺术造诣功力的优秀演员,带领着锡剧界各地的一支支力量,在剧本、音乐、唱腔、服装、化妆、武打等各个艺术领域内不断地向前摸索、不断地向前迈进,为锡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带领演员首次入城演出的著名演员袁仁义、李庭秀算起,近百年来,锡剧的历史上诞生了数以百计的著名演员,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梅兰珍王彬彬汪韵芝姚澄刘鸿儒王兰英倪同芳沈佩华王汉清费兴生吴雅童、杨企雯、张雅乐、薛文德、薛静珍姚梅凤林月珍等。



进入新世纪后,锡剧的中青年优秀演员更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破土而出,锡剧后继有人,必定前程似锦。



第九课 锡剧的代表性剧目



不同的地方戏曲剧种,特别是同一地区、相邻地域的地方戏曲剧种,常常拥有共同的演出剧目。剧目虽然相同,但由于各剧种的韵味不同,唱腔不同与表演手法各异,演出票房业务无受到多大影响,各种剧种仍然拥有自己的基本观众。



锡剧的演出,在剧目上大体分为三段。早期演出都为幕表戏,即演出原本,只有简单的大体情节,演出时演员根据故事情节自己设计道白与台词。第二阶段,采取“拿来主义”。将京剧等大剧种已经成熟的剧本伸手拿来照搬演出。第三阶段:在幕表戏与“拿来主义”的基础上,演员以及抽象锡剧的文人或创作或改编了许多剧目。有了剧本的演出,使锡剧得到了又一次的发展。



近一个世纪来,锡剧的主要剧目有:《珍珠塔》、《君》、《红楼梦》、《红楼夜审》、《双推磨》、《拔兰花》、《摘石榴》、《秋香送茶》、《双珠凤》、《红色的种子》、《走上新路》、《红花曲》、《三请樊梨花》等等。







考考你



你能说出五个以上锡剧的经典剧目吗?


近些年来,各地的锡剧团又创作了一批具有相当艺术质量的剧目,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的加工提高,一些创作剧目将有望被保留下来,成为锡剧宝库中的经典剧目。


第十课 锡剧的曲调



被人颂为“太湖一枝梅”的锡剧,曲调丰富多彩,旋律委婉动人,属于板腔体系。男女声早已形成,在男女声对唱中无需转调,即可灵活自如地运用同一种基本腔调。



锡剧的基本调分成三大类。第一类:簧调,即是锡剧最早形成的曲调;第二类:由武林戏中的武林调改变而成的大陆板;第三类:玲玲调。



锡剧的簧调与大陆板,经过音乐工作者与演员们的长期努力,在男女声腔上,都已形成不同的板式,就这一点而言,锡剧较许多姐妹地方戏曲剧种领先了一大步。锡剧的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



除簧调、大陆板、玲玲调外,锡剧还不断地从各种不同的戏曲剧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太平调、南方调、高拔子调等一大批曲调就是由此而来。



此外,锡剧的曲调还从苏南各地的民歌、民间小调、山歌等曲调中整理出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调和特色融合进锡剧唱腔。“九连环”、“紫竹调”、“绣荷包”、“荠调”等均是由此而得。



锡剧的曲调至今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玲玲调”已成为锡剧的一大基本曲调,虽然早已有了男女声腔旋律,但锡剧的音乐工作者与演员们仍在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使“玲玲调”在板腔上逐步完善,成为名符其实的锡剧第三类基本曲调。



第十一课 锡剧音乐



锡剧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锡剧唱腔的三大基本曲调是簧调、大陆板、玲玲调。经过长期的实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对三大曲调进行改编、创新,各自派生出许多唱腔。如“簧调”派生出慢簧调、簧调中板、新簧调、反弓簧调、簧调导板、簧调流水等。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变化多样。伴奏乐器由一把胡琴、一副“的笃板”发展到现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甚至还加上大提琴等洋乐器一起伴奏唱腔,气势宏大、节奏明快、渲染场面、收效显著。



第十二课 学唱锡剧基本腔提示



簧调——情绪明快、健康,曲调流畅,富于江南水乡气息;曲调的过门和唱腔部分乐队要全部伴奏。



大陆板——此曲旋律既优美、流畅,又刚强、开阔,具有抒情特点。演唱时要感情充沛,注意咬字清晰,拖腔委婉。



玲玲调——此曲优美、抒情,富有锡剧特色,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倾吐衷情等主题,结构为“起—平—落”形式,中间的清板可长可短。



“推呀拉呀”——本唱腔选自锡剧名作《双推磨》中的“推磨”一段男女对(合)唱,以簧调为基调,表现男女角在推磨中欢快喜悦的心情,极富有健康的生活气息。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男女声对唱时的曲调要注意适当变调。


江苏演艺网   江苏演艺集团锡剧团   百度锡剧吧   无锡锡剧院   江阴锡剧票友协会   兰腔英韵-锡剧王派艺术官方网站   百度周东亮吧   2345网址导航   梨园百年琐记   河南豫剧网   上海淮剧团   扬州扬剧网   福建闽剧网   宜兴市锡剧团   百度锡剧吧   苏州评弹团   小锡君BLOG   

Copyright © 1999 - 2025 WxOp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3045886号-1  苏公网安备32028102001495  本站符合W3C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