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滩簧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个类别,横林古称“古槐滩”,是“滩簧”锡剧的发源地,也称“古槐滩簧”,俗称“里俗戏剧”,解放前后称“常锡文戏”,“常锡剧”,现简称“锡剧”。杨企雯1919年2月6日生于常州市横林镇董姓人家,原名董彩珍。
1923年,杨企雯四岁时被养母丁蒋氏送于溧阳赵施氏领养。1927年,在上海她就开始背着竹篮子,在弄堂里开始叫卖铲刀、火钳了。不久,为了生活,她就跟着寄妈到厚生纱厂当童工,每天十几小时的工作让她累趴了,终于有一天,她累的昏倒在车间里,那年她刚刚8岁。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溧阳的寄妈走进了上海曹家渡三民戏院,开始接触“常州滩簧”。因此,她也有了第一个师傅常州人刘荣生,第二个师傅“男旦三鼎甲之一的”沈阿焕。在十四岁就挂头牌,杨企雯一上台就来了四句“簧调开篇”,嗓音一出,顿时引来一片拍手叫好声,声音甜润,唱腔圆满,好像新莺出谷,又似敲金响玉。
16岁的杨企雯把锡剧的前生常锡文戏(滩簧)唱红上海滩时,把常锡文戏的名角陈媛媛也引来搭班唱戏了。陈媛媛有一弟弟叫金生,时年17岁,个子高挑,眉清目秀,其气质俨然是一位白马王子。在杨企雯的眼里,金生青春年少,有知识有教养,单纯腼腆,更有一种没受尘埃点染青涩的学生气,让这位十六岁的少女春情初开。但是,这场纯真的初恋被当时的社会以及寄妈赵施氏的横加干涉,无情地消失了。
1936年17岁花朵般年龄的杨企雯,与上海滩“白相人”东旺卿结婚后改名东翠珍,婚后,杨企雯被迫强行离开了沈阿焕;遭遇了深夜抢劫;被迫到无锡唱戏;婚后两个月事发东窗东旺卿被抓;哥哥大阿林被抓,死于狱中;恶夫东旺卿黑帮窝里斗,被斧劈抛尸上海街头;她无辜被告“通奸杀夫”之嫌疑被抓;养母和舅舅偷了她珍贵的演出行头……这场“地狱”般的婚姻几乎毁掉了她的一切!
1942年,出狱后吃尽苦头的杨企雯只得来到虹口长春楼唱戏。但唱戏好,人长得美的她经常遭到日本汉奸的纠缠,这些地痞、汉奸流氓被她的美艳所倾倒,总想到她那里“揩油”,如达不到目的,就说她私通新四军、私通共产党,搞得她三天两头被盘问,无法安稳唱戏。 最后,多灾多难的杨企雯为了生活,她与母亲赵施氏商量好,母亲赵施氏先回溧阳老家,她和好友姚凤珍择机逃回常州她希望常州比上海好。
1943年,走投无路的东翠珍被有权有势的常州高连生二太太杨文新做了寄女,改名为杨企雯,从此,杨企雯这个名字一直用到她离世,整整六十四年。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杨企雯到无锡好友诸静华处玩,王彬彬带着她自幼尊敬的爷叔匡耀良来找她,这时匡耀良已经是无锡实验锡剧团的当家副团长,王彬彬也是该剧团的一号台柱子。杨企雯那天也的确经不起两人的劝说,尤其是王彬彬凭着“把一根稻草说成金条”的巧嘴,终于让杨企雯答应加入无锡实验锡剧团。
她师承男旦“三鼎甲”之一沈阿焕,在锡剧声腔从男旦到女旦的转换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一代女腔的形成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她的嗓音醇厚甜美,唱腔圆润纤巧,以工整雅秀著称,被视为锡剧闺门旦唱法的代表。
杨企雯1956年调至常州市锡剧团为主要演员。她主演的《珍珠塔》里的陈翠娥、《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五姑娘》里的五姑娘、《秦雪梅》里的秦雪梅、《芙奴传》里的陶芙奴、《红楼夜审》里的江燕燕、《三看御妹》里的刘金定等,在锡剧界及广大观众中均具有广泛的影响。
由于接受了现代音乐的熏陶,杨企雯十分注重唱腔设计,在重要的唱段和关键的字句上,善于用张弛、快慢、抑扬等技法作出独到的处理,颇为传神。她曾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的演出,进京演出锡剧《红楼镜》,分别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杨企雯曾任常州市锡剧团副团长,1973年调任市文艺学校担任教师,为锡剧培养传人。2007年6月10日,杨企雯在常州逝世。
叶圣陶说过“锡剧是太湖一枝梅”。杨企雯的一生如久经风霜的蜡梅,她见证了常州滩簧到常锡文戏的发展变迁,见证了常州人对锡剧的贡献。杨企雯89年的人生经历,真实再现了她对恩师的敬重、对同行的求教,一生为锡剧事业的贡献、对青年一代演员的培养等经历娓娓道来。
(注:横林董氏家谱记载。夏立新,武进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武进家谱文化研究所所长,20多年从事家谱文化研究过程中,注重收集有关横林人文历史和名胜的由来,摘录横林及周边乡镇姓氏家谱中先贤名人的传记。)
1923年,杨企雯四岁时被养母丁蒋氏送于溧阳赵施氏领养。1927年,在上海她就开始背着竹篮子,在弄堂里开始叫卖铲刀、火钳了。不久,为了生活,她就跟着寄妈到厚生纱厂当童工,每天十几小时的工作让她累趴了,终于有一天,她累的昏倒在车间里,那年她刚刚8岁。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溧阳的寄妈走进了上海曹家渡三民戏院,开始接触“常州滩簧”。因此,她也有了第一个师傅常州人刘荣生,第二个师傅“男旦三鼎甲之一的”沈阿焕。在十四岁就挂头牌,杨企雯一上台就来了四句“簧调开篇”,嗓音一出,顿时引来一片拍手叫好声,声音甜润,唱腔圆满,好像新莺出谷,又似敲金响玉。
16岁的杨企雯把锡剧的前生常锡文戏(滩簧)唱红上海滩时,把常锡文戏的名角陈媛媛也引来搭班唱戏了。陈媛媛有一弟弟叫金生,时年17岁,个子高挑,眉清目秀,其气质俨然是一位白马王子。在杨企雯的眼里,金生青春年少,有知识有教养,单纯腼腆,更有一种没受尘埃点染青涩的学生气,让这位十六岁的少女春情初开。但是,这场纯真的初恋被当时的社会以及寄妈赵施氏的横加干涉,无情地消失了。
1936年17岁花朵般年龄的杨企雯,与上海滩“白相人”东旺卿结婚后改名东翠珍,婚后,杨企雯被迫强行离开了沈阿焕;遭遇了深夜抢劫;被迫到无锡唱戏;婚后两个月事发东窗东旺卿被抓;哥哥大阿林被抓,死于狱中;恶夫东旺卿黑帮窝里斗,被斧劈抛尸上海街头;她无辜被告“通奸杀夫”之嫌疑被抓;养母和舅舅偷了她珍贵的演出行头……这场“地狱”般的婚姻几乎毁掉了她的一切!
1942年,出狱后吃尽苦头的杨企雯只得来到虹口长春楼唱戏。但唱戏好,人长得美的她经常遭到日本汉奸的纠缠,这些地痞、汉奸流氓被她的美艳所倾倒,总想到她那里“揩油”,如达不到目的,就说她私通新四军、私通共产党,搞得她三天两头被盘问,无法安稳唱戏。 最后,多灾多难的杨企雯为了生活,她与母亲赵施氏商量好,母亲赵施氏先回溧阳老家,她和好友姚凤珍择机逃回常州她希望常州比上海好。
1943年,走投无路的东翠珍被有权有势的常州高连生二太太杨文新做了寄女,改名为杨企雯,从此,杨企雯这个名字一直用到她离世,整整六十四年。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杨企雯到无锡好友诸静华处玩,王彬彬带着她自幼尊敬的爷叔匡耀良来找她,这时匡耀良已经是无锡实验锡剧团的当家副团长,王彬彬也是该剧团的一号台柱子。杨企雯那天也的确经不起两人的劝说,尤其是王彬彬凭着“把一根稻草说成金条”的巧嘴,终于让杨企雯答应加入无锡实验锡剧团。
她师承男旦“三鼎甲”之一沈阿焕,在锡剧声腔从男旦到女旦的转换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一代女腔的形成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她的嗓音醇厚甜美,唱腔圆润纤巧,以工整雅秀著称,被视为锡剧闺门旦唱法的代表。
杨企雯1956年调至常州市锡剧团为主要演员。她主演的《珍珠塔》里的陈翠娥、《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五姑娘》里的五姑娘、《秦雪梅》里的秦雪梅、《芙奴传》里的陶芙奴、《红楼夜审》里的江燕燕、《三看御妹》里的刘金定等,在锡剧界及广大观众中均具有广泛的影响。
由于接受了现代音乐的熏陶,杨企雯十分注重唱腔设计,在重要的唱段和关键的字句上,善于用张弛、快慢、抑扬等技法作出独到的处理,颇为传神。她曾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的演出,进京演出锡剧《红楼镜》,分别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杨企雯曾任常州市锡剧团副团长,1973年调任市文艺学校担任教师,为锡剧培养传人。2007年6月10日,杨企雯在常州逝世。
叶圣陶说过“锡剧是太湖一枝梅”。杨企雯的一生如久经风霜的蜡梅,她见证了常州滩簧到常锡文戏的发展变迁,见证了常州人对锡剧的贡献。杨企雯89年的人生经历,真实再现了她对恩师的敬重、对同行的求教,一生为锡剧事业的贡献、对青年一代演员的培养等经历娓娓道来。
(注:横林董氏家谱记载。夏立新,武进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武进家谱文化研究所所长,20多年从事家谱文化研究过程中,注重收集有关横林人文历史和名胜的由来,摘录横林及周边乡镇姓氏家谱中先贤名人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