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滩簧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个类别,横林古称“古槐滩”,是“滩簧”锡剧的发源地,也称“古槐滩簧”,俗称“里俗戏剧”,解放前后称“常锡文戏”,“常锡剧”,现简称“锡剧”。
包文奎,原名包文锦,1922年生于江阴县桐歧镇马宋村。幼年家境贫困,9岁随父到上海打短工,淞沪抗战爆发,回乡避难,11岁重返上海。自幼爱滩簧,常偷偷到附近茶馆店看白戏。15岁出5元钱,拜锡剧名角陈阿九为师学戏,初学花旦,后改老旦。父亲反对他学戏,冬天不给新绵祆穿,让其穿一条单裤,天天跑10里路去学戏的他并无怨言,一心只想学滩簧。
3年满师,入陈梅森戏班唱戏,日唱《蜜蜂记》,夜唱《药茶记》,陈梅森见他嗓子好,动员其改唱小生。19岁时到苏州,王洪生(沈佩华丈夫)被捉,无人唱小生,他就借王洪生3件袍,日唱《唐伯虎》,夜唱《女太子》。观众看了他的戏很满意,从此唱起了小生。
解放前,包文奎主要在上海、苏州两地唱戏。曾与锡剧著名演员沈佩华、姚澄、王兰英、周菊英、姚梅凤、濮杨、杨春甫、邹鹏、俞石等搭班唱戏。
1950年,包文奎与徐玉珍、冯国良先后加入友联锡剧团。剧团归武进县领导后,更名为武进县锡剧团,从此他们3人就成为剧团的三庭柱。那时候刚刚盛行演现代戏,包文奎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现代戏《扑灭邻火》中扮演主角,参加苏南戏曲会演,与徐玉珍,冯国良一起,荣获一等奖。
1952年7月,苏南行署和苏南文联在苏州举办了有15个剧团参加的集训班,系统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贯彻改人、改制、改戏的三改方针。包文奎、徐玉珍、冯国良等参加了学习。在此之前,包文奎带头将私人资产(行头)折价交公,成为集体所有。1954年4月,江苏省举行全省专业剧团戏曲会演,选拔同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的剧目和演员。包文奎和省锡剧团沈佩华搭挡主演《庵堂相会》,徐玉珍主演《调犯》,冯国良、周小侬与省锡剧团王兰英合演的《打面缸》,均获得了好评。省会演结束后,包文奎和徐玉珍被选为华东戏曲观摩演出的江苏省代表,留宁集训。当年国庆节前夕,华东戏曲观摩演出隆重开幕,徐玉珍和包文奎赴上海参加演出,先后在人民大舞台、大众剧场进行汇报演出和观摩演出。包文奎演出的剧目有了变动,他与无锡市锡剧团汪韵芝合演了《庵堂认母》。
这一年他当选为县人民代表。继华东戏曲观摩后,1956年在苏州地区会演,他演《李翠英打花轿》,荣获演员一等奖。同年4月,包文奎和副团长陈英英经县文化科副科长潘维新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武进县锡剧团团长。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锡剧团编剧任子龙,根据本县芙蓉公社徐白塘挖河泥积肥,副队长奚巧秀与队长之间的一场劳动竞赛为素材,几易其稿,创作了8场现代大戏《芙蓉花开》。该剧先后参加镇江地区会演和1958年11月的江苏省戏曲会演。由徐天云导演,包文奎(饰党支部书记)、徐玉珍、丁甲飞主演。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剧本、演员都获得奖励,成为该团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三年困难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包文奎一直带领剧团在我县城乡和大江南北演出,既是剧目中的主角,又是剧团领导,十分繁忙。他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饰演《珍珠塔》中的方卿有独到之处,嗓音嘹亮,抑扬动听,被誉为唱不煞的包文奎。
包文奎原来不识字,解放后才脱了“文盲帽”。他学戏全凭师父口传心记,一声练熟,决不荒板走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有所创新。包文奎告诉我,演员的嗓子全靠练,在数九寒天,天不亮就跑到城墙上或野田里,迎着刺骨的寒风,一遍又一遍引喉高歌,不断地吊嗓、练唱,练到柔和动听了,再练台步身段。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有润喉止咳药,冰糖又买不起,嗓子红肿了,还得硬撑着,练到舞台上演唱起来游刃有余,一场戏顶下来不感到吃力,嗓子不起毛、不起火,第二天才好再接着唱。可见,包文奎的一副好嗓子是来之不易的。
十年动乱,包文奎和其他领导同志一样,遭到诬陷,下放江阴老家2年3个月。1971年调横林镇武进县水泥制品厂,烧了三年老虎灶,当了2年锅炉工。1975年任该厂总务科副科长。
1979年4月落实政策,回团任副团长。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锡剧研究会理事。
1984年退休后,还帮助剧团当后勤,曾动过手术,至今身体很好,闲暇无事,常到横林书场听书和搓搓麻将,还常常出去清唱锡剧。
包文奎,原名包文锦,1922年生于江阴县桐歧镇马宋村。幼年家境贫困,9岁随父到上海打短工,淞沪抗战爆发,回乡避难,11岁重返上海。自幼爱滩簧,常偷偷到附近茶馆店看白戏。15岁出5元钱,拜锡剧名角陈阿九为师学戏,初学花旦,后改老旦。父亲反对他学戏,冬天不给新绵祆穿,让其穿一条单裤,天天跑10里路去学戏的他并无怨言,一心只想学滩簧。
3年满师,入陈梅森戏班唱戏,日唱《蜜蜂记》,夜唱《药茶记》,陈梅森见他嗓子好,动员其改唱小生。19岁时到苏州,王洪生(沈佩华丈夫)被捉,无人唱小生,他就借王洪生3件袍,日唱《唐伯虎》,夜唱《女太子》。观众看了他的戏很满意,从此唱起了小生。
解放前,包文奎主要在上海、苏州两地唱戏。曾与锡剧著名演员沈佩华、姚澄、王兰英、周菊英、姚梅凤、濮杨、杨春甫、邹鹏、俞石等搭班唱戏。
1950年,包文奎与徐玉珍、冯国良先后加入友联锡剧团。剧团归武进县领导后,更名为武进县锡剧团,从此他们3人就成为剧团的三庭柱。那时候刚刚盛行演现代戏,包文奎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现代戏《扑灭邻火》中扮演主角,参加苏南戏曲会演,与徐玉珍,冯国良一起,荣获一等奖。
1952年7月,苏南行署和苏南文联在苏州举办了有15个剧团参加的集训班,系统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贯彻改人、改制、改戏的三改方针。包文奎、徐玉珍、冯国良等参加了学习。在此之前,包文奎带头将私人资产(行头)折价交公,成为集体所有。1954年4月,江苏省举行全省专业剧团戏曲会演,选拔同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的剧目和演员。包文奎和省锡剧团沈佩华搭挡主演《庵堂相会》,徐玉珍主演《调犯》,冯国良、周小侬与省锡剧团王兰英合演的《打面缸》,均获得了好评。省会演结束后,包文奎和徐玉珍被选为华东戏曲观摩演出的江苏省代表,留宁集训。当年国庆节前夕,华东戏曲观摩演出隆重开幕,徐玉珍和包文奎赴上海参加演出,先后在人民大舞台、大众剧场进行汇报演出和观摩演出。包文奎演出的剧目有了变动,他与无锡市锡剧团汪韵芝合演了《庵堂认母》。
这一年他当选为县人民代表。继华东戏曲观摩后,1956年在苏州地区会演,他演《李翠英打花轿》,荣获演员一等奖。同年4月,包文奎和副团长陈英英经县文化科副科长潘维新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武进县锡剧团团长。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锡剧团编剧任子龙,根据本县芙蓉公社徐白塘挖河泥积肥,副队长奚巧秀与队长之间的一场劳动竞赛为素材,几易其稿,创作了8场现代大戏《芙蓉花开》。该剧先后参加镇江地区会演和1958年11月的江苏省戏曲会演。由徐天云导演,包文奎(饰党支部书记)、徐玉珍、丁甲飞主演。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剧本、演员都获得奖励,成为该团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三年困难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包文奎一直带领剧团在我县城乡和大江南北演出,既是剧目中的主角,又是剧团领导,十分繁忙。他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饰演《珍珠塔》中的方卿有独到之处,嗓音嘹亮,抑扬动听,被誉为唱不煞的包文奎。
包文奎原来不识字,解放后才脱了“文盲帽”。他学戏全凭师父口传心记,一声练熟,决不荒板走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有所创新。包文奎告诉我,演员的嗓子全靠练,在数九寒天,天不亮就跑到城墙上或野田里,迎着刺骨的寒风,一遍又一遍引喉高歌,不断地吊嗓、练唱,练到柔和动听了,再练台步身段。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有润喉止咳药,冰糖又买不起,嗓子红肿了,还得硬撑着,练到舞台上演唱起来游刃有余,一场戏顶下来不感到吃力,嗓子不起毛、不起火,第二天才好再接着唱。可见,包文奎的一副好嗓子是来之不易的。
十年动乱,包文奎和其他领导同志一样,遭到诬陷,下放江阴老家2年3个月。1971年调横林镇武进县水泥制品厂,烧了三年老虎灶,当了2年锅炉工。1975年任该厂总务科副科长。
1979年4月落实政策,回团任副团长。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锡剧研究会理事。
1984年退休后,还帮助剧团当后勤,曾动过手术,至今身体很好,闲暇无事,常到横林书场听书和搓搓麻将,还常常出去清唱锡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