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大戏考
  

本站共收录人物1101人 收录事件1939条 收录戏考唱词536

小程序
  美韵锡剧小程序

视频号
  美韵锡剧视频号

公众号
  美韵锡剧公众号

计数器
   艺人传记:常锡文戏 · 无锡滩簧袁仁仪 (2025-08-04 21:21:16)
    袁仁仪小名阿二,唱滩簧成名后,人们习惯地叫他袁老二。他是无锡县东乡羊尖镇万丰沙上村人,生于公元一八八0年,死于公元一九三八年。袁从小亡父,十五岁就帮村上大户袁万春看牛割草,每日傍晚牧牛时,他常骑在牛背上拉着胡琴,唱小曲、山歌、滩簧。二十岁时,母亲亡故,他和哥哥阿大,相依为命,阿大帮人外出做长工,他忙时帮人做短工,闲时常出外沿门“唱春”。
    袁仁仪从小练成一手好胡琴,且嗓音宏亮,能自拉自唱各种小曲、山歌,善唱滩簧出去“游码头”。所以在逢年过节特别在“待秋斋”活动时,远近乡民都要邀请他去唱滩簧。他“游码头”唱红了,被滩簧名艺人王文香赏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一九〇六年),王文香收了二十七岁的袁仁仪为徒,教唱十八出滩簧对子老戏,从此他成为专业的唱滩簧人。
    一九一三年,民国政府把滩簧说成“淫戏”,要严加取缔。袁仁仪与同乡人阿寿在东村头唱春台戏时,乡董黄宝山突然带领乡丁赶去,要将袁仁仪带到官府去罚款,袁仁仪一怒之下打了黄宝山,并在听滩簧的乡民围护下,连夜带了一把自制的四弦胡琴逃往苏州城,在玄妙观卖唱,偶然间,结识了一个卖药草的“施药郎中”黄楚九。其时,京沪铁路刚修建,许多修路工,他们很爱听无锡家乡戏,所以袁仁仪的滩簧戏很叫座。
    黄楚九则相反,生意清淡,困难重重。在袁仁仪给了他川资,黄即离开苏州经昆山转往上海经商。岁终,修路工回乡过年,露天场寒风逼人,生意冷落,袁仁仪也从苏州到上海,这是历史上把无锡滩簧带进大上海的第一个人。他白天在长滨路(今延安东路)东新桥边的荒场卖唱,自称“地方古曲”,晚上拿着悦耳动听的四弦胡琴串街走巷,边拉边唱,俗称“跑筒子”。后来,常被引去酒楼,旅馆邀唱。
    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初冬,袁仁仪又把无锡的徒弟“半天红”邢长发叫到上海做他的助手,从此从单调的自拉自唱,发展成生旦对唱,生意更加兴旺。
    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新春,袁仁仪师徒在“大鸿运”酒楼卖唱时,巧遇经营“艾罗补汁”发迹起家的黄楚九,黄楚九见袁仁仪还在“跑筒子”卖唱,热情地叫袁组班到三马路(今汉口路)他新开办的“天外天”(后改“老东方”)去演唱,并当场嘱咐经理黄万昌资助袁仁仪筹建戏班,袁仁仪随即命徒弟邢长发回到无锡邀人,当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所有被邀艺人全部到“天外天”,当时挂牌“苏锡新戏”。
    艺人有袁仁仪(班主任)、李庭秀邢长发、吴新泉、华祥宝等五人,后又有刘召亭加入,服饰用简易清装演出。剧目对子出头老戏,第一天压台戏是袁仁仪邢长发合演的《游码头》:无锡锡山山无锡,小小太湖跨三州。丹阳凉帽名声重,扎灯司务出扬州。台头山上出毛竹,红油鸭蛋出高邮。扬州看过平山堂,嘉兴看过烟雨楼。镇江要看金山寺,白娘娘与法海斗,…………。袁仁仪一口气连唱一百几十句的连环句,唱得满场彩声不绝,连演连满,声誉大振,无锡滩簧轰动申江。
    民国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天外天”失火,袁仁仪带班转移到黄楚九在云南南路开的“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班名:“无锡滩簧,龙凤班”。又请来了“满天红”过昭容花旦参加演出。当天《新民晚报》的记者临场拍照,次日报导:“无锡滩簧袁家班,演员阵容坚强,”并介绍了袁仁仪嗓音宏亮、唱腔园润、表演细腻、生活气息浓等艺术特长,从此影响更大。
    当时正在上海休息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博士见报后,与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到“大世界”观看无锡滩簧,观后连连称好,散场后还到后台与袁仁仪等艺人握手鼓励,事后又邀请袁仁仪过昭容邢长发等人到南京西路“康乐酒家”聚餐,交流表演艺术,临别时赠送袁仁仪等人一套瓷器茶具留作纪念。并赠言:“无锡滩簧在上海有前途,希望充实力量发展”。
    袁仁仪根据梅博士的意见,就广收门徒,先有“因果”艺人吴梅良等人,后有“苏州文书”著名艺人王宝庆的内侄冯小庆和南方戏艺人筱桂生、京剧艺人陈颜秋、滑稽戏艺人沈半笑等先后加入无锡滩簧班,拜袁仁仪为师唱滩簧戏,后来连王宝庆和“因果”中的名艺人罗禹庆也进滩簧班,因有“行规”,无师者不得入班唱戏,所以他们也拜袁仁仪为师。
    袁家班人多了,班子大了,俩人合唱的对子戏不适应了,几本老戏也不能满足观众要求,袁仁仪就想到梅博士的赠言,决心发展“同场戏”。请因果艺人罗禹庆根据马如飞唱本编排《珍珠塔》,并租借了旧货商人孙顺发的旧古装服饰,舞台上张挂了绣球布景,还用了简易的打击乐器,演员也初次分成生、旦、净、末、丑行档,吴寿泉扮方卿、过昭容扮陈翠娥(后李庭秀接演)、邢长发扮彩屏、刘召亭扮陈培德、徐善生扮邱六乔、严兆祥扮红云、蓬头和尚扮王本、袁仁仪自己扮势利姑娘方朵花兼演方母杨氏,为了使两个老日性格不同、演苦老旦方杨氏时,自己创作了至今还流传的“反弓簧调”,并将苏州文书中王宝庆唱的《十叹空》“铃铃调”、南方戏中“南方调”等都用到戏中,取长补短,丰富了滩簧戏的曲调。“同场戏”演出,盛况空前。
    袁仁仪自己演唱深得观众喜爱,他又能作曲,又能拉琴,在艺术上不断改进发展。因此滩簧在上海名气越来越大,被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看中,邀他和李庭秀一起灌制了一张《珍珠塔》和《双金花》的唱片,是无锡滩簧从对子戏时代起,直到解放时为止的几十年中绝无仅有的一张锡剧唱片。
    不久,黄楚九去世,“大世界”游乐场易主,改由黄金荣接手经营,“锡滩”被挤了出来,进了上海老城隍庙“劝业场”(即“小世界”)二楼演出,谁知该场四楼已有从常州来沪以王嘉大周甫艺师徒为首的“常州古曲”在演出,而两个班子演的都是《珍珠塔》,观众看后说:剧情不同,各有特长,所以生意都很好,其时的滩簧戏在上海着实热闹了一番。遗憾的是常锡两帮艺人,互不联系、互不尊重,形成对峙局面。
    有一次无锡班中的过昭容和常州班中的周甫艺两人,引出轩然大波,双方到“如意楼”茶会评理,后经人几次调解,袁仁仪主动与常州班负责人王嘉大携手合作于一九二七年进入上海“先施乐园”通力演出。更名为“常锡文戏”(俗称常锡滩簧),并成立了“常锡文戏研究协会”。其时无锡的滩簧艺人,也纷纷从农村进城演出,受到工人和小市民的欢迎。可是正当常锡文戏崭露头角的时候,当局突然发出禁令,查封大小剧场七家,并将艺人们抓去关禁起来,上海袁仁仪得悉与王嘉大等人组织力量,以上海常锡文戏研究协会的名义,出面派人到无锡声援,受害滩簧艺人,在各方面支持下,终于获释。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的常锡文戏艺人纷纷离沪返乡,当时袁仁仪病在床上,向前去辞行的门徒弟子作鼓励,希望大家回到家乡去宣传抗日。
    翌年,袁仁仪病体康复,回到无锡乡间,在东亭邢长发家中,编写了《打倒东洋鬼子》等段子进行宣传。其时东亭一位琴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得悉友人邢长发的老师无锡滩簧元老又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袁仁仪下乡来,阿炳当天就赶到邢家求见袁仁仪,在阿炳的再三要求下,拉了一曲《梅花三弄》,拉得阿炳赞声不绝、当场就要写帖拜袁为师,袁再三推辞,阿炳还是口称师傅。这就是后来人们讲的:“瞎子阿炳三访袁老二”。
    袁仁仪出了名后,常带头为慈善界义演,并经常到电台为上海“普善山庄”和“德本善堂”演唱募捐。在他七十岁的那年,淮北大水灾,他得知后就命徒弟杨云祥,通知各地著名的徒子徒孙,三十余人集中在苏州胥江大戏院,举行庆祝七十寿辰会演,售下资金一并寄往灾区,账济灾民。
    袁仁仪的事迹,锡剧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话:“锡帮不能忘记袁仁仪,常帮不能忘记周甫艺”。袁仁仪在上海病故后,棺木运回无锡羊尖安葬,他的墓至今还保存在他的故乡羊尖。  (邹鹏)[图为经AI修复还原的相片]


江苏演艺网   江苏演艺集团锡剧团   无锡锡剧院   江阴锡剧票友协会   兰腔英韵-锡剧王派艺术官方网站   2345网址导航   梨园百年琐记   河南豫剧网   上海淮剧团   扬州扬剧网   福建闽剧网   苏州评弹团   小锡君BLOG   

Copyright © 1999 - 2025 WxOp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3045886号-1  苏公网安备32028102001495 本站已经接入DeepSeek模型 本站符合W3C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