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大戏考
  

本站共收录人物1101人 收录事件1939条 收录戏考唱词536

小程序
  美韵锡剧小程序

视频号
  美韵锡剧视频号

公众号
  美韵锡剧公众号

计数器
   艺人传记:锡剧艺术大师王彬彬 (2025-08-02 20:20:01)
王彬彬,常州市金坛区西旸倪巷村。1920年阴历八月初一,小彬彬呱呱落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来到了人间。小彬彬本姓窦,父亲窦林宝,母亲倪毛头。当时,这孩子虽给父母带来了短暂的欢乐,可是家境的贫穷,又使他俩心中感到无尽的悲哀。
小彬彬从四、五岁懂事时,心中记得最清楚的事,就是家里因穷而常揭不开锅盖。别无他法,母亲只得背着他外出求乞讨饭,走遍四村八乡,咽下冷粥馊饭,饱尝风霜雨雪,受尽呵斥冷眼。更可恶的是有游窜在村头场角的恶狗,叩遍百家千户门,走尽野径村头路,常常遭到白眼,往往空腹饥肠回家。
小彬彬这个苦命的孩子,转眼已到上学的年龄了,经父母再三商量,觉得宁可自己挨冻受饿,也要让孩子去上学!于是咬紧了牙关,送他去读了私塾,这私塾里的汤先生教得非常认真严格,小彬彬也学得特别认真刻苦,不论是熟读《百家姓》,或者背诵《三字经》,当先生进行查考时,他都能对答如流,因而深得先生的赞赏。在私塾里读书,要给先生“供饭”,可是小彬彬家里平时自己都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钱来“供饭”呢?
珍珠塔·跌雪》锡剧大师王彬彬
在这种情况下,小彬彬只能咽下痛苦的眼泪,难分难舍地告别了学堂和先生,由母亲托舅舅介绍,前去给地主家放牛。日复一日,春去秋来,他一连放牛三年,在这放牛娃幼小的心灵里,早已装满了人生的苦难和辛酸。
因父亲农忙下田被淋了暴雨,原有的气喘病更严重了,身体愈加变得瘦弱,再也干不了重活。于是母亲一直起早摸黑地拼命干活,还外出去财主家做佣人,终于积劳成疾,腿上生了穿骨瘤痣,长期卧床不起。
小彬彬的姑妈一直在上海一家小纺织厂做工,因听说彬彬父母病的厉害,特地赶来探望。小彬彬父母没有办法,只能在哀求姑妈领着小彬彬去上海讨生活。
不久,小彬彬的母亲三十三岁的善良妇女,就这样怀着满腔的哀怨,悲惨地离开了人世。到第二年的冬天,小彬彬的父亲也饮恨病殁了。
小彬彬跟随姑妈到了上海,并非一脚跨进了“天堂之门”,而是仍旧过着地狱般的日子。姑妈在一个纺织厂当女工,每日要从天不亮进厂,一直干到夜黄昏。姑父靠在戏园子卖烧饼谋生,经常要受地痞流氓的欺凌,一家生活也很穷困。小彬彬来到姑妈家后,开始帮着姑父去“看看烧饼摊头”。在那里住了一些时候,为了能求得有个“饭碗”赖以生存,他就由姑妈出面,前去托求住在隔壁“唱滩簧”的艺人何荣官。
世上啥个行当最最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外加唱滩簧的戏花子。这行当呵,实在是太苦了!”小彬彬的姑妈也没办法,几乎是在哀求何荣官收留小彬彬。于是,小彬彬就来到了何荣官家,平时端茶烧饭样样做,干活之余,也学着哼起了滩簧调。从此,小彬彬一脚踏进了这个当时被人看不起的行当,开始坎坷的学艺生涯。
窦彬彬的启蒙老师何荣官,年纪三十多岁,身材高大,擅唱花脸和丑角。在跟随何荣官的三年中,窦彬彬逐渐学着上台唱书童等配角,从而打下了演唱艺术上的良好基础。后因何荣官要外出“跑码头”,他才正式拜艺人朱仲明为师。朱仲明年纪也是三十多岁,身材瘦小。师傅嫌他的姓氏不好听,他就随姑父家的姓,改为姓王。
初上舞台的学徒,照例只能充当穿上红马甲的跑龙套脚色,“噢噢”叫着喊堂威,渐渐地才开始当起码的配角,扮演好书童、坏书童、童子生之类的角色。由于王彬彬生性聪颖,加上以往已学过一段时间,自然比别的学徒进步快,因而深得师傅的喜欢。他教王彬彬唱的头一个开蒙戏,就是《庵堂相会》。
在传艺时,师傅专门将这出“幕表戏”写下来,要王彬彬背熟,然后逐字逐句“扣字眼”,及时给与纠正。平时师傅极为严格,经常要“敲木鱼”“念紧箍咒”唠叨不休,一到练唱的时候,就变得更加厉害,师傅坐在后面拉琴,要王彬彬背对着他,然后跟随单调的琴声,一遍一遍地唱。
一次,王彬彬扮演一个坏书童,在台上把台词念错了。演塾师的师傅竟然抄起戒尺,当真敲打起来……不料剧场里却出现了意外的良好效果,但王彬彬的骨头都着实疼痛了好几天。
现在王彬彬的唱腔所以会吐字这么清,板眼这么准,正是当年学艺时师傅给自己打下的根基。
王彬彬捧上了唱滩簧这只“饭碗头”后,从来不吃烟酒,一心只想当个清清白白的艺人。他遵循师傅的关照,不管当天夜里唱戏到十一二点钟,第二天照样天不亮就起身,坚持到荒野里去练唱,大雪天仍然一早出来“吊嗓子”,宁可不吃饭,他也要坚持下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1932年,反动当局曾以滩簧“低级下流,败坏社会风气”为借口,一度下令禁演过。还被迫改名为“南方歌剧”、“改良评剧”、“常锡文戏”等。最后以再也不许唱其中的“簧调”才算了事。王彬彬在台上演戏时,还要时刻提防地痞流氓前来捣乱,听到又有人来“查戏”了就忙将演唱的“簧调”改唱“玲玲调”。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是卑贱低微,毫无人身保障,台上是“戏子”,台下变“花子”!
1938年日本鬼子进攻上海时,飞机经常狂轰滥炸,到处都是炮声枪响,很多高楼店铺被炸塌烧毁,不少百姓死于枪炮屠刀之下,活着的人们都纷纷携儿到女去“逃难”真是惨不忍睹!王彬彬已无法再跟随师傅去演戏了,也决定和姑妈一起,“逃难”到金坛县乡下老家去。
他们俩人从苏州河边的垃圾桥乘上“难民船”,行至苏州,因见日本飞机盘旋轰炸,就改乘火车,总算回到了乡下的老家。然而这家早已不成个家,王彬彬自小栖身的那三间草棚,因年久失修已倒塌掉了,在那里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待到上海的战火稍为平静一点,他们又乘了内河里的小船,一路拉牵而行,又回到上海滩上。
此时,师傅也已回到上海,正在“乐园”戏院演出。王彬彬听到消息,顿时欣喜万分,随即也赶去加入戏班,生活才算有了着落。以后,王彬彬“出师”去“跑码头”演出了,曾和不少著名的唱滩簧艺人同台演过戏,相互结下深厚的友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平时,王彬彬在艺术上始终虚心好学,常常专门去向一些著名的老艺人讨教。王彬彬曾求教于“哭煞小生”韩元生,以学得再演唱簧调时那种悲怆、挺拔的风格;又请教过“才子小生”周宝祥,以掌握这方面的宝贵知识和学问;还五次将“风雅小生”李如祥请到家里来。
李如祥擅演风雅小生和穷生,行腔多变化,善用丹田劲,以《珍珠塔》的方卿等角色蜚声沪地。可是他已染上了吃鸦片的恶习,弄得身体垮掉,经济上穷途潦倒。王彬彬出于对他的尊重合同情,和他一日三餐同桌吃饭,同台演戏,然后向他讨教关于唱工上的丰富经验,这样相处长达半年之久。
以后王彬彬演饰的方卿,正是在学这位老艺人的基础上,广征博采,融会贯通,又刻意创新,而自成一格的。与此同时,王彬彬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无论是换气、透气、歇气、取气和就气,不断进行摸索和琢磨,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和熟练得演唱技巧,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彬彬在台上演戏,下了台还要刻苦练功。渐渐地,王彬彬成了“角儿”。然而当角儿可不容易,经常是每天要演日夜两场。可是,旧社会滩簧艺人总受人歧视和蹂躏的,戏唱不红就无饭吃,唱得“红”了,又要遭人欺凌。这正是:演唱一夜滩簧戏,艺人一腔血泪恨……
王彬彬二十岁时,到常州进了滩簧老艺人梅金海的戏班子,经常担任小生角色。他曾在《玉蜻蜓》中扮演申贵升,梅金海的女儿梅兰珍扮演王志贞。由于他戏演得好,深受群众的欢迎,因而在那一带地区影响颇大。然而,这下子却得罪了他们戏班子内的戚琴声!
戚琴声趁当时兵荒马乱之时,拜当地土匪头子王长保卫老头子,经常挂着“勃朗宁”手枪进行敲诈勒索,当见到王彬彬唱腔和演技高超,不仅内心深处妒忌之极,而且暗里常“敲竹杠”。待每天半夜散席“拆账”后,他就悄悄地把王彬彬拉到一边,硬要“借去”一半钱。王彬彬出于无奈,只得忍气吞声把挣来的血汗钱交给他。到后来,戚琴声竟然对王彬彬伺机陷害,暗藏杀机!
戚琴声伙同几个坏家伙说今夜准备演出过后,将王彬彬拉到古冢上去毙掉。这话给店里的堂倌听见了,那堂倌出于怜悯和不平之情,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地把此消息告诉了他们。王彬彬知道后,再三作揖道谢,连晚饭都未吃,慌忙和曹海礁一起,选择行人稀少的偏僻小道,连夜逃离。
1944年春天,当王彬彬和滩簧艺人王瑞英结婚时,由于身边无钱,只能向戏院老板去借。至于结婚时盖的被褥,也是用原来各自的一条棉被并到一起,才算成了个家。
随着唱戏名声的增大,王彬彬总是经常遭受到反动派、恶霸流氓的欺侮和迫害。王彬彬被关进牢房后,更加无理可讲,不仅受尽辱骂,而且无故遭打,一连被关了好几天。妻子王瑞英闻讯焦急万分,不得已向戏院老板借了五担米钱,交给“地头蛇”赔了不是,人才算放了出来。为了归还这笔债,他们勒紧肚皮替戏院老板唱了三四个月“白戏”
还有一次,王彬彬在常州西区大戏院和杨企雯同台演出,因无意中说话得罪了人,突然从戏院外冲进来一批流氓,不仅无故将演员的牌子砸掉,而且奔上戏台大吵大闹,用枪托朝他没头没脑地毒打,结果打成重伤,最后还被关进了警察所。他在禁闭的两天中,竟然连水和饭都不给吃。后来,他只好借了十几担米钱,由戏院老板出面,才算“保”了出来,但再也不许他在那里演出。
姚梅凤姚澄汪韵芝梅兰珍王彬彬沈佩华
唱滩簧艺人不如一棵路边草,任人践踏受煎熬。他们的戏班子辗转江南太湖边,像这类身遭绑架敲诈的事,王彬彬在旧社会里曾经历过十几次之多。往往是“一夜阎王路,一出苦命戏,一把辛酸泪,一段灾难史”!
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无锡城,王彬彬怀着翻身的喜悦,就一直在号称“百灵台”的中央大戏院进行演出。记得旧社会时,李如祥周菊英等老一辈艺人曾在这里“红”起来,只是结局都非常悲惨;如今人民已当家作了主人,他要用自己满腔的热忱,以此为新的起点,为人民多演戏,演好戏!
但在1950年春季,他突然病倒了。只因王彬彬在年轻期间,练功时过度劳累,肺部曾崩断过一根血丝,引起了吐血,后经医治才好了。可有一次,他在演到“打红连环”的一段武打时,突然引起了吐血。后来,他自费到医院去一检查,竟诊断出他生了肺结核病。王彬彬一连吐了三次血,甚至有时发生了大吐血现象,并出现了昏迷状态。这可急坏了他的姑妈,她四处奔走,到处托人想办法,买来了“链霉素”等当时市场极为短缺的药品。说来也奇怪,那姑妈的一番话语,好似给他注射了一针强心针一般,精神立刻振作起来,加上药物的治疗作用,身体逐渐开始好转。经过三个月不到的医疗和休息,他便完全恢复了健康,重新登台演出了。
没过几个月,党和政府按照戏改方针,把那些流散的滩簧艺人召集在一起,及时组织了学习,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将滩簧正式定名为常锡剧,并在一九五0年上半年成立了无锡市文联实验锡剧团。啊!滩簧有了姓名,还专门建立了锡剧团,这是多么大的喜事哟!此刻,王彬彬感到格外欣喜万分,只因这些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啦!
于是,他连忙约同一些艺人,最先参加了这个自己真正当家作主的锡剧团。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同时在生活上也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是啊,往事不堪回首,昔日滩簧艺人那生老病死毫无依靠的悲惨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苦尽甘来喜开颜,沐浴朝露迈新步!以后,由于党的亲切关怀和教育,使王彬彬他们这些锡剧演员精神振奋,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了戏曲改革,保留了滩簧的精华,摒弃了一些不健全的曲调和剧目,同时吸收了不少兄弟剧种曲调的长处,还有许多民间的曲调,将其融为一体,但不失自己鲜明的特点,始终保持着“锡剧”的艺术特色,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王彬彬汪韵芝倪同芳
1958年无锡市锡剧院在南京市演出时,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正好也在那里,到剧场看了锡剧《珍珠塔》后,大加赞赏地说:“这个戏演得很好,可以到北京去演出一下!”
不久,著名戏剧家曹禺和当时的中央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来无锡市,观看后都颇有同感。市里有关领导也极力争取。为此,王彬彬和锡剧院的同志一样,梦寐以求能实现这一迫切的愿望。
1959年夏天,无锡市锡剧院带着惠山泥土的馨香,太湖渔歌的韵味,登上了首都的戏台,于6月13日来到北京东安市场的吉祥剧场,首演《珍珠塔》。接着,又演出了《孟丽君》。6月18日,他们转往西城的长安剧场公演。到19日时,只见报纸的剧目广告栏里,忽然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声明:“无锡市锡剧院继续留京演出,请注意演出时间、地点。”
当时北京安排外地剧团公演,素来都有经常转换剧场的规律,一般每处总是上演四、五天。无锡市锡剧院从“吉祥”到“长安”,再去“西单”,最后又回到“长安”,先后演出了现代锡剧《红色的种子》,以及《摘石榴》、《拔兰花》、《三访桑园》一台传统小戏。他们这样结束在北京的演出,本是正常现象,但6月10日以后这个短暂的空白,他们又去哪儿了?
原来,无锡市锡剧院被请进了中南海,正荣幸地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进行汇报演出!此时,他们演出的锡剧《珍珠塔》即将接近尾声,方卿做了高官后,衣锦荣归,这使那个嫌贫爱富的姑母方朵花窘迫万分,此时不得不履行当年打赌时的定约:“侄儿若能高官做”,甘愿“头顶香盘十八斤,三步一拜接方卿”。在“两家人合成一家人”的欢庆声中,曲终乐止。这时,身穿官衣、头戴纱帽的王彬彬左右招呼着,和梅兰珍汪韵芝朱宝祥等同志出场谢幕,并相邀全体伴奏人员、演职员工一起上台……
周恩来总理怀着对来自江苏的这个家乡戏特别深厚的感情,早已从座位上站立起来,轻轻地鼓着掌,然后和史良、程潜诸老走上戏台,上前与演职员一一握手,还用带着淮安土语的口音殷殷相问,周总理走到台中间后,用炯炯有神的眼光盯着王彬彬:“演得不错嘛,成为一格了。”此时此刻,王彬彬实在激动万分,一时真想不出用什么话来回答周总理的奖励。他只会咧着嘴傻笑,双手握着周总理温暖的手,不时地摇着。这时,只见闪光灯一亮,照相机记录下了王彬彬这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
这个难忘的仲夏之夜,据说毛泽东主席因处理要事,才未到中南海小礼堂来看戏。过后,毛主席于1962年到江苏视察时,在无锡市太湖饭店专门观看了王彬彬梅兰珍演出的《珍珠塔》中“赠塔”一折。演出后,毛主席特地把他们拉到身边坐下,用微笑来表示对他们演出的赞许。
由于王彬彬在艺术上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重视与关怀,政治上也给予了一定的荣誉。1960年,他去北京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以后还光荣地当选为江苏省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出席了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这使王彬彬深深地感觉到,自己为党和人民做的事很少,却得到了很多荣誉,因而心中暗暗地下了决心,定要多做贡献!在实际生活中,他就是这样在孜孜不倦地实践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王彬彬和一大批艺术家蒙受冤屈,他被打成“反动戏霸”。关键时刻,很多喜爱他的戏迷为他鸣不平,特别是善良质朴的金坛家乡人民冒着被牵连的危险,仗义执言,为他作证。王彬彬凭着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毅力,带着他的锡剧艺术一起经历了风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报答乡亲们危难之中的搭救恩情,王彬彬回到老家,倾情义演。
自此“彬彬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锡剧人,“彬彬腔”传唱了大半个世纪,其高昂豪迈的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锡剧人,“十生九彬”“无生不唱彬彬腔”,“彬彬腔”成为锡剧中影响力最大的艺术流派之一。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王彬彬所收的十多个弟子系统地传承了他的艺术风格,成为了锡剧艺术风景线上的新亮点。他先后主演了《珍珠塔》《孟丽君》《拔兰花》《红花曲》等70多个剧目,其中有些还被拍成戏曲艺术片,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录制成唱片,被选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艺术选》。
为了让“彬彬腔”后继有人,在培养了儿子小王彬彬后,王彬彬又把在江苏省昆剧院唱昆曲的孙子王子瑜带上了“彬彬腔”的舞台,王子瑜以“小小王彬彬”的艺名蜚声锡剧界。
2008年7月26日,这位在锡剧艺术舞台上叱咤风云半个多世纪,为祖国文化瑰宝锡剧艺术繁荣之梦不懈奋斗的老人,在与病魔顽强搏斗了11年后,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舞台,永远告别了爱戴他的万千戏迷,享年89岁。




江苏演艺网   江苏演艺集团锡剧团   无锡锡剧院   江阴锡剧票友协会   兰腔英韵-锡剧王派艺术官方网站   2345网址导航   梨园百年琐记   河南豫剧网   上海淮剧团   扬州扬剧网   福建闽剧网   苏州评弹团   小锡君BLOG   

Copyright © 1999 - 2025 WxOp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3045886号-1  苏公网安备32028102001495 本站已经接入DeepSeek模型 本站符合W3C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