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大戏考
  

本站共收录人物1005人 收录事件1709条 收录戏考唱词359












计数器

   剧团:上海市嘉定区锡剧团

剧团简介
大事年表
相关人物
讨论+

人民日报第5版
叶遥

嘉定县四乡农民,非常熟悉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学习当年新四军的艰苦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经常自己挑着行李、服装、道具,深入各个集镇、村庄,为农民演戏。当他们在公路上或田塍上出现时,正在田间干活的农民,便热情地叫着:“我们的剧团来了!”有的喊着他们的名字,盼望他们到自己家里去住。
这个为群众熟悉、热爱的剧团,是上海市嘉定县锡剧团。“一根扁担两条腿,送戏上门为农民。”是他们提出的为农民服务的口号。这个口号的精神,始终贯穿在他们的行动中,不管风雨、寒暑,他们总到四乡巡回演戏。他们这样做,不是三次五次,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常常如此,年年如此,十一年坚持如一日。他们这种持之以恒的艰苦精神,受到群众热烈赞扬。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很突出的优良作风,处处为群众着想,处处为生产着想,为群众服务,做到全心全意、细致周到。
“三不上”“三不走”“当好五员”是他们的行动纪律。
“三不上”是:不上酒馆,不上饭馆,不上茶馆。住在农民家里,做到“三不走”:不搞好卫生不走,不挑满水缸不走,不还清借来的东西不走。“当好五员”是:上台当好演员,下台当好服务员,装卸运输做个好搬运员,参加田间劳动做个好社员,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做个好宣传员。
数年来,他们将这些纪律当作行动准则,大家自觉地遵守执行,慢慢已成为一种自自然然的习惯。
他们自己装卸,自己搭露天舞台,自己尽力克服一切困难,不动用生产队的人力和车辆、船只。过去借群众的门板、木板搭舞台,搭搭拆拆容易损坏,他们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活动舞台,既便于演出,也给群众减少了麻烦;甚至连做饭的锅碗瓢勺也自己携带。他们说:“要是什么事都靠生产队帮助做,势必要影响生产,那不是剧团为农民服务、为生产服务,而是农民为剧团服务,生产为演戏服务了!”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即动手打扫场地,打扫主要道路,让观众清清爽爽看戏。观众进场后,热情地帮助安排座位,维持戏场秩序;散戏时,剧团的人分散到各个桥头、岔路口给观众提灯照亮。有时演员们不先卸妆便奔下台来,提着汽灯,拿着手电筒,送观众安全回家。有时演戏下雨,他们把全团的雨伞借给观众,并留远道而来的老弱妇孺住在团里,拿出自己的新棉被给他们盖,而自己则马马虎虎过一夜。
他们不怕困难,在条件差的地方也要为群众演好戏。有些地方没有化妆场所,演员们蹲在台底下,或在羊棚、猪棚里化妆;有时天冷风大,唱老生的,胡子上结起冰串,唱花旦的,冻得手像胡萝卜,他们仍坚持演出。下雨了,观众不愿散去,他们就淋着雨演。为了及时给农民送戏上门,他们冒着暴风雨,你搀我扶,跌倒了爬起来再走,连夜赶往演出地点。有时在途中的船舱里化好妆,一到目的地不休息便登台演出。
有一次,他们到一个村庄演戏,也是连夜赶路,进村时已更深夜静,为了不惊醒群众,他们悄悄地在屋檐下、车棚边露宿。第二天村里人发现,十分感动,又怕他们冻坏了,又称赞他们这种作风是当年新四军的作风。农民争着拉他们到自己家里,有的新婚夫妇也让新房给他们住。
每到一地,他们常向当地领导要工作做,田间活忙,就参加田间劳动,庄稼熟了,帮助抢收庄稼;需要肥料,就参加积肥;公路坏了,就抢修公路……农村忙什么,他们便跟着干什么。
他们在溧阳农村演出时,正巧遇到山洪爆发,洪水将圩堤冲开了一个缺口,眼看一、二百亩稻田有被淹没的危险,他们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用身体堵住,经抢修后,保住了稻田。他们在娄塘村演出,散戏时,有一地方失火,演员们来不及抹去脸上油彩,便和团里的人一齐赶去救火。
他们的行动,深深感动了群众。由于他们长期在农村活动,和农民同甘苦、共呼吸,和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几乎全县每个公社,都有他们的社员朋友,他们和不少社员的亲密关系,像亲戚一样。每次下乡,他们都像回家和探亲一样,感到特别愉快和温暖。尤其当他们走过一片片稻田,看到到处是电力灌溉的时候,新农村的突飞猛进,常使他们异常兴奋。十一年来,他们不但亲眼看到它日新月异在发展,而且感到能为这崭新的农村,贡献出了自己一分力量。是莫大的光荣。他们爱这样的农村,更热爱这里的农民群众。群众亲热地称他们是“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
为什么这个剧团为群众服务得这么好?答案十分明确: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武装了他们。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问题,需要简略地提一提他们的过去。
十一年前,他们原是一个破破烂烂的私营剧团。他们原来活动在常州、无锡一带,一九五二年才来到嘉定县,改为县剧团。全团四十几个演职员中,有一些是解放前来自农村的农民,为生活所迫,从艺卖唱的。为了赚钱糊口,他们曾常年四处奔走演“草台戏”,受尽了颠沛之苦。但过去他们连一张幕布也没有,几件乐器还是私人的;不少人没有棉被,天冷了,靠临时租赁被子过夜;四十多人合用两条洗脸毛巾,早上洗脸要排队;有时甚至连吃顿饱饭也有困难。他们的全部公私财物,总共只装三辆三轮车。
过去,他们没有演过一个像样的戏,全部是即兴演出的“幕表戏”;有的思想内容不健康,有的是宣传封建迷信的,有的是低级庸俗的,思想艺术质量比较高的戏,数量较少。
这样一个私营剧团,乍一改为县剧团,他们非常兴奋,自不待言。不过,那时他们兴奋的是吃穿用不着发愁了,城市里有大舞台,可以显身手、露头角。出名得利是他们当时的最高理想。
他们万没想到,县委向剧团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当时,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曾认为到农村演戏,没有前途,没有出息。不过,虽然心里并不情愿,但还是服从领导决定,下乡演出了。刚下农村时,有的演员脸晒黑了,对镜自照,便暗暗苦恼起来:这样几年下去,风吹日晒,脸相不“美”,演戏还有什么前途呢?露天舞台,七高八低,能提高艺术质量吗?
这时,县委领导同志经常到他们团里去,给他们讲为农民服务的重要性,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并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的文艺思想。
过去,他们演戏只知道是为了赚钱糊口,经过反复深入学习,他们初步懂得了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应该长期地无条件地为工农兵服务的道理。不过,这仅仅是初步认识。实际的群众生活斗争,是个伟大的学校。现在他们为群众服务做得很好,许多深刻的教育,是从生活里得来的。
有这样几件事情,他们记得很清楚:
有一年夏天,他们到一个公社演出。在浮满粪块的水田里,他们看到头发花白的县委文教部长在和农民一道除草,原来党的领导干部这样同群众在一起劳动!他们十分感动。主要女演员林月珍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想到自己不安心在农村,脸上热辣辣的。大家一个个卷起裤腿,跳到水田里去,和农民一道干起来。劳动后,虽然腰酸背痛,但心情十分畅快。大家纷纷议论:过去在戏里唱过多少遍“吃饭不忘种田人”,嘴上说过多少回“为人民服务”,不愿长期为生产粮食的农民演戏,不是忘本吗?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不是光说空话吗?这次难忘的印象,使不少人思想上起了大变化。此后,参加体力劳动,成为团里的制度,一有时间,他们便到田间和农民一道干活。
有一年秋天,他们到一个生产队演出,正遇到十四号台风。当狂风暴雨袭来时,许多农民为了抢救生产队的庄稼,扛着锄头、铁铲,自觉地从屋里向外跑;剧团里的有些人,为了躲避风雨,却本能地向屋里跑。“向屋外跑”和“向屋里跑”,两相对照,十分鲜明。当他们发现社员们在顽强地抗御台风,他们感动了,也立即冲出屋去,投入了战斗。晚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挑选不少优秀的折子戏,到防台防汛工地,在休息时,给坚守在那里的社员们进行慰问演唱。社员们看到他们衣服单薄,很快送来了衣服和被褥,他们穿上社员们的衣服,感动得热泪满眶。这是些多么可敬可爱的人呵!为了抢救集体财产,他们奋不顾身;为了关心同志冷热,又如此热情。为这样的人演戏,是多么光荣!
就是这样,他们在长期的实际生活教育中,在群众的火热斗争中,逐渐提高了思想,改变了感情,明白了党的文艺工作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们演出了配合当时斗争的现代戏《走上新路》。这个戏农民非常欢迎,富农却恨之入骨。他们在一个村子里演出,戏演到高潮时,一个富农分子向场子里掷了半截砖头,一个观众被砸伤了,戏场引起骚动。村里的民兵立刻行动起来,搜索那个破坏演出的富农。在搜索中,一个民兵和那个坏蛋进行了一场搏斗,头部被打流血了。类似的情况,还在另一个地方发生过。他们在沥西乡演出这个戏时,又有一个富农分子,偷偷拆他们住房的墙脚,企图将墙拆倒塌,压死演员。敌人一再地恶毒破坏,使大家擦亮了眼睛,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认识到党的文艺工作是进行战斗的锐利武器。思想性愈高,艺术性愈强,对群众教育便愈深刻,对敌人的打击便愈沉重。从此,他们为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更加努力了。
十一年来,由于他们长期深入农村生活,不仅思想面貌焕然一新,在艺术上也有很大提高。他们不但演出了一些优秀传统剧目,而且自己也创作、改编了不少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在表演艺术上,也有很大提高。主要男演员濮阳,过去演现代戏里的支部书记,常像传统戏里的小生,经过不断同农村干部接触,细心观察、体会,现在他创造的形象,真实生动得多了。不但一批老演员艺术上有很大提高,而且他们还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现在经常在农村演出。
他们的这些成绩,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获得的。是他们牢牢记住,并切切实实地按照毛主席下面一段话去做的结果: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这个剧团的发展过程,又一次证明毛主席的文艺思想的伟大、正确。现在,他们正在继续沿着党所指引的康庄大道不断前进!
  
相关条目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江苏演艺网   江苏演艺集团锡剧团   百度锡剧吧   无锡锡剧院   江阴锡剧票友协会   兰腔英韵-锡剧王派艺术官方网站   百度周东亮吧   2345网址导航   梨园百年琐记   河南豫剧网   上海淮剧团   扬州扬剧网   福建闽剧网   宜兴市锡剧团   百度锡剧吧   苏州评弹团   小锡君BLOG   

Copyright © 1999 - 2025 WxOp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3045886号-1  苏公网安备32028102001495  本站符合W3C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