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大戏考
  

本站共收录人物1005人 收录事件1709条 收录戏考唱词359












计数器

   戏考:《锡剧赋子集》序




《锡剧赋子集》序





史曼倩





赋乃是一种文体,口语在单音节名词后多加词助“子’’成双音节词。称“赋子”,可免与“兵赋’’、“粮赋”之类的税收名称“赋”相浑。





其源亦来自民间。大小毛公父子总结了先秦学者对民歌总集《诗经》的研究成果,归纳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毛诗故(诂)训传.大序》 [疏]“赋之言铺直”。春秋时期的士大夫,见民歌的这种铺直手法,能“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疏]),开始作赋,并作为外交官的一种本领——“登高能赋”(《国语·周语上》)。赋就成了一种文体。故汉班固《两都赋.序》谓:“赋者古诗之流也。屈原仿楚歌作《离骚》,虽被称为楚辞,亦为赋体。前有“发端"后有“乱” (古音乐末章之专用名词。意为总结)。即是赋格。汉初作赋,就袭用“骚体"。刘勰且推屈原“理赋”,为“鸿裁(宏篇大文)之寰域(范围),雅文之枢辖(作赋的关键)"。(《文心雕龙·诠赋》)





正式用“赋”作为文体名者,为战国后期儒家荀况,在所著《荀子》中设《赋篇》 一章。而直接以赋名篇的,则自屈原之徒宋玉始。现存有《高唐赋》《女神赋》等篇。如《风赋》,首段为“发端”,全用散文,此后才是赋之正文。其中“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帏,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前四句两两成对,下句押韵,后一句“增语”不押韵。为文赋之典型句式。韵文与散文结合,成文赋之雏型,从形式上与民歌、诗、辞划境。汉枚乘、司马相如发展宋玉体,形成”汉赋“,标志着赋之作为一种文体,成熟了。汉代八家宏文,蔚为大观,至今推为赋之盛世。六朝文风淫靡,发展成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称作”骈赋“,盛行于隋唐以还。



至此,始反过来影响民间之说唱艺术。唐代始用之,如《韩鹏赋》、《燕子赋》等。后之曲艺,包括以”弹词“”评话”形式所作之小说,迄今在写人、绘景、描声、状物时犹沿用之。

“唱赋”后起。明清以还,在江南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市民中形成的说唱、曲艺,有些赋篇,必须唱出,始摆脱“不歌而诵”的束缚,开创“不诵而歌”的“唱赋”。在句式上还原成民歌形式,发端与乱词,亦简化为各一、二句。而其铺直性与格局,仍是赋而非歌。如常州道情之赋,全用七字句式,遣辞用语,使事与乡谈俗语并用。锡剧赋子中的“唱赋”属此型。



锡剧之有独立赋篇,据传还是民国初年的事。民国二年(1913)周甫艺集“段子"“唱篇"三十余,加工成赋子,目的在于丰富舞台演出。据现存赋篇,以及运用来看,具有实用性与灵活性两大特点。其实用性能应用于任何剧目中情境相同或相似之处。其灵活性,可随需要选用全篇或局部内容,增减拆用唱句,或更换韵脚。如《孟丽君·君臣游园》元帝与孟丽君对唱之词,即拆开增减《铜钟韵花园赋》敷衍而成。故锡剧赋子之产生,为大同场戏(幕表制大戏)的演员,提供了一种临场发挥、应变的“唱词库"。



在锡剧传统的“对子戏”中,有不少唱段和白口段子,具有“铺直"性。所以首批赋子有不少是直接从中分离出来,经加工后独立成为赋篇的。如黄云泉独擅胜场的《灯赋》,即以对子戏《扎灯》徐老增唱段为基础;又如《山赋》,即以《盘陀山烧香》单宝林向万兰英介绍天下名山的白口段子为基础,经丰富发展而成。在大同场戏产生过程中,又吸收、改编了曲艺或其他剧种之赋篇,以适应剧目内容不断增广之需要。同时还根据具体剧目的需要创作了不少赋篇。如《破庙赋》,相传为民国八年(1919)秋周甫艺在《珍珠塔·哭庙》时所创唱段。此场为方卿单角戏,途径关帝庙,欲问休咎。全场皆唱,自山门外至庙内,将破败不堪,香烟冷落之景象,一一描绘,(建国后整理的三种本子,此场均已删去)。又如《贼赋》,相传为《丁三保换糖》中韩稻青登场时演员所创段子,用[干板]念之。则接文赋之余绪,而成锡剧之“念赋”。



锡剧赋子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为韵文体:七字句式,一韵到底。大部分用[簧调]唱之,故名曰[唱赋]。亦有于作词时有意识使之只能用[干板]念出,故名[念赋]。如《贼赋》开首“十,贼,九搭一,偷风偷雨勿偷雪”(如文赋之发端)就只能念而不能唱。(九搭一,市井语。十,贼吴语同音,九加一成十,谐音兼析字成“贼”之隐语。)统篇全用七字句式,“铁屑韵”到底。此赋充分运用吴语区人声字发音短促之特点,安排音节,又充分利用念[干板]时节拍短促之特点“彳亍’’声。这种非文字说明性的言外之感,具韵文音节,安排之妙用。这种安排得当所引起他人的心理感觉,是音节所产生的节奏、韵律,与闻者、诵者(观众、听众、读者)生活的情境经验相似,即生效果。事实上散文亦然,故前人文章须朗读。这是文辞的一个共性。故导演与演员首重结言时音节安排之妙用所在。《贼赋》堪称范例。



另一种为散文体,不诵而说,即白口赋子。民间语或市井语浑用,句式不定。或用“顶真”,或用“层递"或用“复叠”或用“对偶".或用“排比"……其音节安排之妙,即寓于辞格多变之中。如《卖拳赋》《山赋》之类。



锡剧赋子内容涉及范围甚广。归纳之,可分人事、景物、寓言、杂赋四类。

一、人事

凡锡剧之赋,皆带有人事性。这里特指铺叙人事之赋。又可分为:(一)职业。如《巡按赋》《仵作赋》《绣娘赋》《卖膏药》《渔樵耕卖》《三十六行》之类。(二)生活。如《登山赋》(十条禁令)《游园赋》《游庵赋》《探监赋》之类。其中《酒赋》,从篇名看属物赋,但内容则述父子二人饮酒时谈各自志趣。如父主张穿,子主张吃,针锋相对,摩声摩状,皆生活方面之事。(三)经历。如《游子赋》《算命赋》《时运赋》之类,皆述人生经历。另有《生长赋》,非单篇名,凡可作“自报家门”用者皆是,生旦丑均有,如白口赋子《地鳖虫投胎》(原为《朱小天》出篇中之一段)等。《朝代赋》虽非个人经历,亦为国家经历,改朝换代尽属人事。(四)行为。如《奸盗淫邪》之类。

二、景物

一部分属景观,如《金殿赋》《公堂赋》《辕门赋》《街道赋》《山赋》之类。其中《花园赋》非单篇名,有各种韵脚之篇,内容亦不同,故加韵目名以资区别,如《铜钟韵花园赋》《香长韵花园赋》等。一部分属物类,如《骨牌赋》《灯赋》《箫赋》《鸟赋》《药草赋》《小财赋》《嫁妆赋》之类。少数属于“物候"者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花名》等。另有《对联赋》以联语蝉连成篇。联语为一种文体,故亦人物类。

三、寓言

此类,实是用“拟人格"辞法所作之物赋。既具虫鱼花果之具体形状,拟人后串联成故事,复具明显的人事性托物寓意,即成“寓言”。如《螳螂赋》借物拟人以描述江南嫁娶风俗。《水果赋》《鱼赋》之各自形状,即成拟人后之性格,以描述市井社会之现象。

四、杂赋

一种为游戏文章,如《抖乱百家姓》《颠倒千字文》虽词中夹有揭示社会现象之语句或辞意,且可随意增减之(建国前有艺人为此遭祸)。而全篇实属抖乱颠倒之文,纯为游戏笔墨,如清代杭人缪莲仙(著有《游戏文章》文集)的作品。另一种为常用唱段,如《破窑》《破衣》等段子,皆在一、二十句之间。虽未以“赋”名篇,但皆独立完篇,实为短赋,常被戏中身处困境之人物套用。故援《汉书.艺人志》例,称为杂赋。



上述四类,可见传统赋篇之概貌。



新中国成立后,亦有人利用赋体,创作新辞,以反映当代新貌者。使锡剧赋子,有所发展。



锡剧赋子集各种常识与江南民俗之大成,堪为戏曲工作者参考。



王嘉大谓其徒曰:“不学对子戏,唱不好幕表戏唱不好幕表戏。"大同场戏皆无脚本而仅有幕表形式之故事提纲,唱词由演员自编,学好对子戏,即能掌握白口与唱段之结言、押韵规律。现有对子戏传本极少.今之一般锡剧编剧未及见者较多,故对其唱词与白口风貌,难窥堂奥。研究赋子,或能得其门径。可望台词免干瘪枯涩之病,演员免拗折喉舌之苦,观众免如闻外语之虞。



锡剧赋子是以心口相授形式流传。而各人在运用时又每有增损。各人各唱,大同小异,从无定本。皆刻印于艺人的“板脂油"上(艺人自称记台词之诙谐语)。纵有笔录,又逢浩劫,散失较多。今老成多凋谢,现存六十以上之腹中赋篇较满者,亦廖如晨星。征集之难,可以想见。常州市戏曲研究所决定征集之。经征集者勤奋努力,经营周年,成此《锡剧赋子集》。抢救遗产,裨益后人;振兴戏曲,甘献丹忱。濡笔至此,既感夫折事者之功德,复愧乎己之识浅。嗟夫!





1988年8月25日谨序

江苏演艺网   江苏演艺集团锡剧团   百度锡剧吧   无锡锡剧院   江阴锡剧票友协会   兰腔英韵-锡剧王派艺术官方网站   百度周东亮吧   2345网址导航   梨园百年琐记   河南豫剧网   上海淮剧团   扬州扬剧网   福建闽剧网   宜兴市锡剧团   百度锡剧吧   苏州评弹团   小锡君BLOG   

Copyright © 1999 - 2025 WxOper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3045886号-1  苏公网安备32028102001495  本站符合W3C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