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传记:漫谈锡剧的“赋子”
朋友!你听到过“螳螂调戏织机娘"、“橄榄强娶水红菱”的奇闻吗?它是锡剧“赋子”里的故事。当初锡剧艺人没有文化,演戏没有剧本,仅凭一张“幕表”(提纲),各人自编台词。俗话说“舞台虽小天地大”,它涉及到各朝历史和花鸟虫鱼知识。于是“朝代赋”、“花园赋”、“昆虫赋"、“水果赋"、“山赋"、“灯赋"、“贼赋"、“拳赋”等等,应运而生。短的几十句,长的几百句,有头有尾,有声有色,成为锡剧艺人的“百宝箱"和演唱幕表戏的“七巧板"。由于它应韵而设,一气呵成,又是演员掌握音韵、练习喷口的好教材。
“赋子”是历代艺人的集体创作。据说,晚清时常州有个落第秀才白秋鸿(荣),曾经搜集整理过它;江阴有个私塾先生周友良,也曾修润过它。查照锡剧的师承关系,白、周确实唱过锡剧,还因这两位文人下海,留下了“一个半秀才唱滩簧"之说。如今流传下来的“赋子”雅俗共存,可能就是这个历史结合的痕迹吧!
锡剧“赋子"有三、四十篇,编纂手法也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两类。一是有故事的,将动、植物拟人化,借着爱情纠葛(如“水果赋"、“昆虫赋")、谋反争斗(如“百鸟赋”)敷衍成篇。这类都是独立章节,多为丑角出篇之用。二是无故事的,将历史、灯彩、山名、拳艺等知识,借着观灯或游码头编串起来,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类可长可短,可分可合,便于演员在幕表中套用。
“赋子”属于知识性的唱篇。高明的锡剧前辈能将枯燥的事物巧妙的串联起来,寓知识与情趣之中,而且语言生动形象,引人人胜。如:“水果赋”,从塘藕家族开始,引出尖头橄榄要娶水红菱妻,白眼哥不肯,请来“红萝卜格白相人”从中作梗、甘蔗挥棍打抱不平。于是各方都去搬兵,有的到天津搬雅梨,有的去洞庭请福桔,两军对垒,大打出手。“葡萄打得翻眼睛,萝卜打得血淋淋,水蜜桃打得眼泪出,盘桃打得呆瞪瞪。佛手上前打一记,荸荠吓得满地滚,批杷双槌后头追,对石榴头上锛一锛,锛开石榴头顶心,锛出来子子孙孙一大群。哎哟哟,水果店里犯人命。”全篇七十二句唱词,涉及三十六种水果,有故事有情节,而且介绍了产品的产地及特征,实是难能可贵。再如“扎灯赋”,进一门唱一灯,灯灯上面嵌古人,从盘古开天劈地一直唱孙文反清斗争。历代王朝的兴衰,忠良奸佞的评说,百余古人,尽入灯彩,臣犹如一幅通俗的历史画卷。“赋子”的语言,虽有庞杂和文理
欠通之弊,但精彩之处颇多。如写喜鹊“身上穿白布短衫黑背心”,写乌鸦“身上穿黑布长衫白围巾"。织机娘骂螳螂是“三角脑袋颈根长,身背双刃像魔王,肚皮拖到地皮上,好像得了水膨胀”。螳螂反讥织机娘是“瘦不瘦来胖不胖,扯块纱布遮鼻梁,头末生到骨骱上,肚皮连到背皮上。”还有写盗赋的“偷风偷雨不偷雪"等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和确切。
锡剧早已不演幕表戏了,作为“百宝箱”和“七巧板"的“赋子”,已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但它的编篡手法及语言运用,是否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